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人工智能实验室装修:洁净区施工与粉尘控制技术规范

人工智能实验室装修:洁净区施工与粉尘控制技术规范

更新时间:2025-11-19   点击次数:95次
638331332071225754852.jpg
  人工智能实验室洁净区常放置精密计算设备、传感仪器等,施工需契合设备对洁净度的严苛需求,粉尘控制则要贯穿施工全流程以防影响设备精度与实验数据。以下是具体的施工与粉尘控制技术规范,严格遵循《洁净厂房设计规范》《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》等标准:
 
  一、洁净区施工技术规范
 
  前期准备规范
 
  1.技术与场地规划:运用 BIM 技术搭建三维模型,排查管线碰撞问题并优化设计,同时制定含施工工艺、质量验收等内容的技术手册。施工现场划分材料堆放区、加工区与施工区,用 1.8m 高围挡隔离,加工区专门配置无尘切割台、不锈钢焊接工作站等设备,降低加工环节的粉尘污染。
 
  2.材料进场管控:优先选用低发尘、易清洁、抗菌的材料,比如 50mm 厚岩棉夹芯彩钢板、环氧树脂地面、316L 不锈钢洁净管道等。材料进场执行 “三检制”,需提供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,进入洁净区前在缓冲区拆封并清洁表面,避免携带外界粉尘。
 
  主体结构施工规范
 
  1.地面施工:基层用激光整平机施工,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±2mm/2m,打磨吸尘需搭配工业吸尘器作业。若采用防静电自流平施工,厚度控制在 2 - 3mm,施工时环境湿度超 65% 需立即停工;若是防静电 PVC 地板,接缝采用热熔焊接,焊缝宽度 8 - 10mm,高度差≤0.5mm。
 
  2.墙面与吊顶施工:墙面采用抗菌彩钢板,企口式连接,接缝间隙≤0.5mm,阴阳角做半径≥50mm 的圆弧过渡,避免积尘。吊顶选用铝合金龙骨,吊筋间距≤1500mm,承载能力≥150kg/m²,吊顶板与灯具、风口气流装置的间隙用可调节密封件填充,保障气流无泄漏。
 
  净化系统安装规范
 
  1.通风与过滤系统:搭建初效(G4 级)、中效(F8 级)、高效(H14 级)三级过滤系统,高效过滤器采用液槽密封安装工艺,安装前后均需检漏,泄漏率≤0.01%。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,接缝涂抹密封胶,安装后漏风率≤1.5%,核心区域按 ISO5 级标准设计,换气次数≥50 次 / 小时。
 
  2.气流组织设计:核心操作区采用垂直单向流,风速控制在 0.36 - 0.54m/s;非核心区采用非单向流,合理布置送回风口。洁净区对非洁净区保持 15Pa 正压,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压差不低于 10Pa,防止粉尘倒灌。
 
  二、粉尘控制技术规范
 
  施工过程粉尘管控
 
  1.工艺优化降尘:优先采用激光切割、全自动轨道焊接等低扬尘工艺,替代传统打磨、钻孔作业。需进行切割、焊接等产尘操作时,局部开启临时高效过滤机组,采用局部负压排风,将粉尘限制在作业区域内。
 
  2.人员与设备防尘:施工人员需穿专用洁净服,经风淋通道进入施工区,禁止裸手接触净化材料。施工设备进入前清洁表面并套防尘罩,不同洁净区的工具专用,使用后及时清理残留碎屑。
 
  环境与日常清洁管控
 
  1.临时净化与参数监控:施工期间启用临时 FFU 机组,定期更换过滤器,每日通过激光粒子计数器实时监测 0.5μm 和 5μm 粒子浓度。同时维持施工区温度 22±2℃、湿度 50±5%,减少温湿度波动导致的颗粒沉降。
 
  2.分区清洁与垃圾处理:每日施工结束后,用防静电吸尘器和超细纤维抹布清洁,地面用中性清洁剂湿拖。施工垃圾装双层密封袋清运,禁止在洁净区堆积。施工完成后,采用臭氧消毒或过氧化氢熏蒸做终末消毒,消毒后检测粒子浓度,直至达标。
 
  施工后粉尘验收与维护
 
  1.验收时通过第三方机构用粒子计数器检测,确保静态下 ISO5 级区域每立方米≥0.5μm 粒子数不超过 3520 个,ISO8 级区域符合对应粒子浓度标准。
 
  2.后续定期检查高效过滤器、风机等设备,及时更换老化部件;制定日常清洁制度,避免后期使用中粉尘堆积,维持洁净区环境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