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明确压差梯度设计核心原则
单向气流原则:通过压差控制,确保气流从 “高洁净级区域→低洁净级区域" 单向流动,杜绝反向串流(如外界非洁净空气渗入屏障区,或屏障区内污染空气扩散至洁净区);
梯度合理原则:相邻区域压差差值需足够阻止空气串流(通常≥5Pa),但差值不宜过大(≤15Pa),避免压差过大导致气流紊乱、噪音超标,或人员操作时门体难以开关;
功能适配原则:根据区域功能(如饲养、实验、检疫、废弃物暂存)的污染风险,差异化设定压差,高风险区域(如检疫间、废弃物间)需为负压,低风险洁净区域(如洁净饲养间)需为正压。
二、按区域功能划分压差梯度层级
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通常按 “外区(非洁净区)→过渡区→核心洁净区→污染区" 划分层级,各层级压差梯度需逐级过渡,具体设定如下:
1. 第一层:外区(非洁净区)—— 压差基准层
外区指实验室外部环境(如走廊、办公区)或屏障系统外的辅助区(如普通物料仓库),作为压差设计的 “基准零压层",无需主动控压,仅需确保与相邻过渡区的压差稳定。
2. 第二层:过渡区(洁净缓冲层)—— 正压过渡,阻断外污
人员净化区(换鞋间→脱外衣间→穿洁净服间→风淋室):从外区到核心洁净区,压差逐级升高,具体为:
脱外衣间:相对于外区正压 5-8Pa(初步隔离外区粉尘、异味);
穿洁净服间:相对于脱外衣间正压 5-8Pa(进一步净化,避免穿衣时受外区污染);
风淋室:相对于穿洁净服间正压 8-10Pa(风淋过程中形成 “气流屏障",吹除人员表面浮尘,防止带入核心区);
物料净化区(物料接收间→消毒间→传递窗):
物料消毒间:相对于外区正压 5-8Pa(消毒过程中防止外区污染干扰);
传递窗:相对于消毒间正压 8-10Pa(传递物料时,通过高压气流阻止空气串流,且传递窗需设 “互锁装置",两侧门不可同时开启)。
3. 第三层:核心洁净区(SPF 动物饲养 / 实验层)—— 高正压,保障无菌
洁净走廊(连接饲养间与实验间的通道):相对于风淋室 / 传递窗正压 5-8Pa(作为核心区的 “气流缓冲带",确保走廊空气流向两侧区域);
SPF 动物饲养间:相对于洁净走廊正压 5-8Pa(饲养间是核心区中洁净度最高的区域,需通过正压阻止走廊内可能的微量污染,温度 22-24℃、湿度 45%-60%,换气次数 15-20 次 /h);
洁净实验间(动物给药、取样、解剖等操作):相对于洁净走廊正压 5-8Pa(实验间虽有操作,但需与饲养间保持同等正压,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扩散至饲养间,实验台需配局部排风罩,确保操作区气流稳定);
洁净辅助间(洁净饲料 / 垫料储存间、无菌水制备间):相对于洁净走廊正压 5-8Pa(与饲养间洁净度一致,防止物料受潮或受污染)。
4. 第四层:污染区(风险控制层)—— 负压隔离,防止扩散
动物检疫隔离间(新引入 SPF 动物的检疫观察):相对于外区负压 5-8Pa(检疫动物可能携带未知微生物,负压可防止其产生的气溶胶扩散,需单独设置排风系统,排风经高效过滤后排放);
笼具清洗消毒间(使用后笼具的清洗):相对于外区负压 5-8Pa(清洗过程中产生污水、异味,负压可避免污染物扩散,清洗后笼具需经高温灭菌再进入核心区);
废弃物暂存间(动物粪便、实验废料暂存):相对于外区负压 8-10Pa(废弃物污染风险最高,需更高负压确保密封,暂存间需每日清运,清运前对废弃物消毒,且清运通道独立,不穿越核心区);
污染走廊(连接检疫间、清洗间、废弃物间的通道):相对于各污染区正压 5Pa(确保污染走廊的空气流向各污染区,避免污染区空气串流至其他区域,走廊需设独立排风,排风经高效过滤处理)。
上一篇 : 干细胞实验室:生命科学的探索前沿
下一篇 : 新材料实验室布局如何划分功能区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