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局部百级 + 背景万级” 原则:
百级洁净区需依托万级(ISO 7 级)背景环境,避免直接与低洁净区(如十万级)连通 —— 万级背景可减少外部微粒与微生物对百级区的冲击,降低 HEPA 滤网负荷,延长其使用寿命;同时,百级区需限定在 “核心操作单元”(如隔离器、生物安全柜内部),而非整间全百级(降低成本与能耗)。
“单向流 + 全封闭” 原则:
采用垂直单向流气流(风速 0.36-0.54m/s),确保洁净空气从顶部均匀覆盖操作面,将人员 / 设备产生的污染物(如皮屑、气溶胶)压向地面回风口,避免气流涡流导致的局部污染;核心操作需在 “全封闭设备”(如隔离器、三级生物安全柜)内进行,杜绝细胞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。
“专属隔离” 原则:
针对自体细胞治疗(如 CAR-T),百级操作间需按 “一人一单元” 划分独立操作区,单元间用实体墙或密闭隔断分隔,禁止共用台面、设备、耗材(如培养瓶、移液器),每个单元标注 “患者标识”(姓名、病历号、批次),避免交叉污染。
“生物安全与无菌双防护” 原则:
若涉及基因修饰(如病毒载体转染)或致病性细胞操作,百级操作间需同时满足 “无菌” 与 “生物安全” 要求 —— 无菌防护聚焦 “微生物不侵入”,生物安全聚焦 “细胞气溶胶 / 病毒载体不泄漏”,需通过负压设计、双重 HEPA 排风、全包裹式防护装备实现双重防控。
送风方式:采用 “顶送式垂直单向流”,送风面覆盖百级区操作单元(如隔离器上方、生物安全柜上方),覆盖率≥90%(确保操作面无气流盲区);
过滤层级:
初效过滤:设在空调机组进风口,采用 G4 级滤网(过滤≥5μm 微粒,保护中效滤网),更换周期 1-2 个月;
中效过滤:设在空调机组内,采用 F8 级滤网(过滤≥1μm 微粒,减少 HEPA 滤网负荷),更换周期 3-6 个月;
高效过滤(HEPA):设在送风末端(FFU 风机过滤单元或隔离器进风口),更换周期 1-2 年(或阻力超初始值 50% 时立即更换);
风速控制:
操作面风速稳定在 0.36-0.54m/s(通过 FFU 变频风机调节,风速波动≤±10%);
隔离器内部风速需独立监测(风速 0.4-0.5m/s),配备 “风速异常报警”(低于 0.36m/s 时声光报警)。
回风设计:
回风口设在地面(满布式不锈钢格栅,开孔率≥70%),每个操作单元下方对应独立回风支路(避免不同单元的污染空气混合);
回风支管装 “初效滤网(G3 级)”,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风道,更换周期 1 个月;
排风设计:
若涉及基因转染 / 病毒载体操作,百级区需做 “局部负压”(相对万级背景区负压 5-10Pa),排风经 “双重 HEPA 过滤(H14 级)” 后外排(第一级设在操作单元内,第二级设在排风机前),确保病毒载体泄漏率≤0.01%;
排风机采用 “变频防爆型”(避免火花引燃有机试剂),排风口远离实验室进风口(距离≥10m,高度≥2.5m),防止排风回流。
压差梯度:
百级操作间(正压 15-20Pa)→万级背景区(正压 10-15Pa)→十万级清洁区(正压 5-10Pa)→非洁净区(常压);若为负压百级区(基因转染单元),则压差为:万级背景区(正压 10Pa)→百级负压区(负压 5Pa),确保空气仅从高洁净区流向低洁净区;
各区域装 “高精度数字压差表”(精度 ±0.5Pa,带数据记录与远程报警),实时监控压差变化;
温湿度控制:
温度:20±2℃(避免细胞活性受影响),波动≤±1℃;
湿度:45-65%(避免湿度过高滋生霉菌、过低产生静电),波动≤±5%;
配备 “恒温恒湿机组”(带 PID 调节功能),确保温湿度稳定。
上一篇 : 没有了
下一篇 : 不同级别的PCR实验室洁净工程要求有何区别?